刘春声专栏:《熏炉小传》
战国两汉时期的熏炉有青铜制和陶制,陶炉也分实用器和明器。考古发现,早期的熏炉以陶炉为主,且多出土于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中,中原则稍晚。说明熏香之风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因素在于高级香料最先是从南海输入中国大陆的。古代有所谓龙脑,当今有所谓沉香之属。均产自东南亚及南海诸国。而中国制造的熏炉反过来又传入了东南亚,考古中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汉武帝遣使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畅通,带动了汉代的用香风气。
战国两汉的熏炉,造型仿古代豆形器,通常由炉身、炉盖和底座组成。造型不一,有人物、动物、水禽等。其中,凤形和鸭形为代表的动物形铜香熏曾一度流行,从出土资料报道看为数并不少。当然,最常见的是所谓博山炉。盖高而尖,盖上雕镂成山峦形,山峦起伏、丛林蔽障、羽人、走兽出没其间,多数下有承盘。使用时把香料放在炉内点燃,香烟通过盖上的镂孔而冒出。在这里,博为多、广之意,即象征海上蓬莱多仙山,因称“博山炉”。出土的博山型熏炉中,以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和陕西兴平茂陵从葬坑出土的错金银竹节熏炉最具有代表性。博山炉至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出现,“博山炉”出现之后,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且长盛不衰,香炉的使用与熏香的风习更加普遍。
两汉还广铸青铜执炉,执炉也称行炉,顾名思义,它是在行进间使用的,在古代绘画和影视片中经常可以看到皇室、贵族出游时,行进队伍中就有侍者手执行炉。执炉一般带有长鋬,供人手执。
西汉青铜鼎式执炉,三熊足,炉盖铸有三条蟠螭龙,盖项有圆环,带长鋬,制作精整,较少见。
东汉青铜熏香炉,三熊足,有长鋬可执,上有盖可开合,顶部有镂孔为四瓣柿蒂纹。
柿蒂纹是古代吉祥寓意纹样。兴起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因其中一些花纹的形状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亦称柿蒂形纹。柿蒂纹多用于伞盖、漆奁盖、铜镜和其他青铜器上,也见于汉代墓室天井上、墓门上,是汉代常用的装饰图案。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柿蒂纹做装饰纹样呢?有两种解释;
《酉阳杂俎》写道:“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这里是指建筑图案多用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
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鎏金“中国大宁”铜镜上的图纹和铭文,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柿蒂纹按阴阳五行观念构成,在铜镜面中央饰柿蒂纹,象征天庭中央的华盖,并且以四方大地与十二干支、四神配属二十八星宿的图纹。又以四维为纲,规矩为辅构成宇宙图式。柿蒂纹居于天极中宫,它是古代宇宙图式中的天穹之花。
到了后世,文化趋向世俗化,柿蒂纹又因谐音,被赋予了“柿柿(事事)如意”的寓义,因而更加深入人心,“柿蒂纹”图案为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了。
除了各种熏炉,汉唐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以及能放在被子里熏香的球型“熏笼”。
魏晋南北朝时,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都提倡用香。用香风气从王公贵族扩展到士大夫文人中间,并出现了许多写香的诗文,以刘绘的《博山香炉》最为脍炙人口。“蔽野千种树,出没万重山。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傍为伊水丽,芝盖出岩间。复有汉游女,拾羽弄馀妍。”
在南北朝,西汉中期流行的博山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炉盖的山峦被莲花、宝珠代替。这种情况到了唐代,已经基本定型为莲花造成型。唐代起还开始时兴狮形熏炉,狮子古称“狻猊”以至于后来狻猊成为熏炉的代名词。
除铜制外,两晋时期发展起来的制瓷业中也开始大量烧造熏炉。
隋唐之前,香的使用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但由于进口的总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大批香料通过西域丝绸之路,东南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香具中最主要的炉具业也伴之空前大发展。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石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
及至宋代,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宋代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宋代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单色釉的瓷炉以独有的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明代的绘画中出现“炉、瓶、盒组合的炉瓶三事”。明朝嘉靖官窑还有所谓的“五供”,即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明朝,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线香”的出现,为香炉的制作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再次掀起铜铸香炉的高潮,这就是被后世称奇的“宣德炉”。不过已经是精黄铜制作的一统天下了。
作者简介
刘春声,文化学者,笔名齐庚,别署宜斋、汉风堂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文化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专著《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首部《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发表文学、学术文章150余万字。原创公众号《文史宬》。
欢迎关注繁花巷网店试营业
《案头·书房内外》有少量存书
先到先得!售完为止!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刘春声:一枚珍贵花钱的发现、入藏和认识
刘春声:千年弹指成旧梦
刘春声:“马踏飞燕”应为“马踏匈奴”
刘春声:巩华城旧影
刘春声:解读古钱上的千古文化之谜
刘春声:从摩洛哥的古城堡、城墙及垛口马面说开去
刘春声民俗钱币专栏:蹴鞠钱与蹴鞠游戏
刘春声民俗钱币专栏 :抚铜犹闻霓裳曲
刘春声:朱白印事
刘春声:镂空魅影两千年
水族的古老文字和待解之迷
刘春声:《养心殿》行走
刘春声:法兰西人的家珍
刘春声:《教化之功看黔炉》
刘春声《大型太极图葫芦形多字钱牌赏析》
刘春声:《正仓院鸟毛文字屏风印征唐代花体篆书》
刘春声:读孙机
刘春声《从南京到北京:一次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再现》上篇
刘春声《从南京到北京:一次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再现》中篇
刘春声《从南京到北京:一次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再现》下篇
刘春声︱石雕奇葩:拴马桩
刘春声︱鏚·钺·斧之辨
刘春声|镇纸其物 凛然其人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系列阐发之特型篇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四:《富贵有鱼》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五: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了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西辽钱的收藏来源与性质判断: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下篇
花开中亚分外妍: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上篇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布衣豆腐醉眼戏说四大名著
也可以扫码进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